王選政:設計賦鏈中國汽車產業的崛起
中國的汽車產業正面臨著日益復雜的需求巨變,與此同時,技術升維導致的設計學科交叉型發展趨勢也在深刻影響著汽車產業。這樣的背景下,在傳統的造型設計基礎之上,汽車設計的內涵開始愈發關注對出行新物種和場景流的研究,在設計方法上則聚焦到了對迭代式創新設計的應用,這樣的情形讓“出海”背景下的中國汽車設計,從2023年上海車展開始,形成了全球視野下的獨特“現象”。由此,當下的中國汽車設計主要體現為三個關鍵詞:重構、賦鏈和平衡。
一是重構,指的是汽車產業不再僅是制造業,已經演進成為科技產業,在汽車設計領域,技術的更新迭代對于未來范式的構建產生著重要影響。與此同時,我們對于汽車、汽車設計的評價標準變得異常多元化,不單是造型上美與丑的標準被重構,用戶習慣的再定義更是顛覆了傳統的評價標準,從業者需要思考如何在日漸復雜的評價體系中,用設計去解決汽車產品和產業發展的問題。另外,今天的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參與全球汽車產業的重構,當上汽MG出現在2024年英國古德伍德時,調侃古德伍德(GOODWOOD)就是“吉林”,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掌握了“定義權”的背后,凸顯了中國汽車參與重構甚至是發起重構時所面臨的機遇,與之相伴的一定是挑戰,這無疑是中國汽車產業現狀的真實映照。
二是賦鏈,這是對于設計功能發展到最新階段的一個表述,其背景是去中心化技術時代的到來,設計在技術加持下成為“人-自然-社會”體系中的“鏈接點”,在此之前,設計已經經歷了工業革命時代的“賦形”與信息革命時代的“賦能”兩個功能時期。設計所應對的對象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技術系統,復雜的要害不是技術本身,而在于技術系統的社會屬性,汽車則充分體現了這種復雜性。作為一個實體產品,它一面指向制造產業,另一面指向生活文化,是典型的“一體兩面”系統。汽車出海的過程中,設計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新載體,特別是作為出口“新三樣”中惟一“to C”的產品,如何處理好“一體兩面”的要求,成為中國產業與文化在全球的最佳載體,是汽車設計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中國汽車品牌“出海”過程中面臨的在地化問題,本質上就是如何解決復雜系統中的社會性問題。“賦鏈”的汽車設計不僅僅只是造型設計,面對技術升維帶來標準的重構,汽車設計一方面要創造出行領域的新物種,另一方面則是研究出行的場景流。今天,結合了大數據洪流之后的動態出行場景流給汽車設計帶來了新的命題。“賦形”的設計價值在于解決問題,“賦能”的設計價值在于發現問題,“賦鏈”的設計價值在于創造問題,如何創造能夠全球共情的汽車設計“問題”,對于“出海”征程中的中國品牌意義重大。
三是平衡,包含了四個層面的平衡。我們經常感嘆如今汽車設計變得越來越難,越來越“同質化”,原因并非是沒有能力達到汽車產業發展歷史中逐步形成的設計標準,而是不得不去應對當下對于汽車設計需求異常碎片化、個體化、多元化的標準。簡而言之,汽車設計“好與壞”的界線如今已經很難被清晰界定。因此從汽車設計的視角看待汽車產業,有若干問題需要“平衡”:一是體制和專業的平衡,在有中國特色的產業體制中提升汽車設計的專業度,讓設計全面融入產業之中,需要有智慧的平衡;二是“從0到1”與“從1到10”的平衡,“領先一步是先進,領先三步是先烈。”對于內卷過度的中國汽車產業是警世良言嗎?設計創新的程度在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如何平衡,同樣需要智慧;三是設備與汽車的平衡,中國市場已經坦然接受汽車是“設備(DEVICE)”終端,但中國以外究竟有多少認同呢?如何平衡“智能設備終端+汽車”和“汽車+智能化”兩種路線,在汽車“出海”背景下尤其需要智慧;四是本土與出海的平衡,我們談到了汽車的“一體兩面”,產品標準的共識容易建立,文化標準的共識則要體現平衡的智慧。
注:本文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研究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選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