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有五薪火相傳 青特依然在路上
自1953年我國在長春建設第一汽車制造廠,到現在我國汽車已經發展了近70年。從一窮二白到現在連續十幾年世界產銷第一,從學習到合資再到自主研發,中國自主品牌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中國汽車市場極具競爭力的力量,并且逐步走出國門,出口海外。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在不同階段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也離不開一代一代汽車人前仆后繼、嘔心瀝血地付出。
我國汽車70周年,青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特集團”)是開拓者、參與者、見證者。值此在中國汽車70周年華誕之時,《中國汽車報》社采訪團隊走進青特集團,旨在梳理、總結、回顧青特集團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做出的貢獻與推動,探尋青特集團65年的發展創新之路。
65年風雨兼程 65年砥礪前行
創立于1958年的青特集團,前身為青島市城陽人民公社修配制造廠,經過65年的發展,從一家制造農具,只有幾十個人、幾萬元產值的小廠,到如今建成了以青島為中心,擁有北京、濰坊、成都、太原、長沙、十堰等全國七大生產基地,形成了年產專用車1萬輛,各種輕、中、重卡及大型客車系列車橋110萬套,支承橋10萬支、齒輪10萬套、鑄件10萬噸的專、精、特、新企業。
這一路走來,對青特集團副總裁紀奕春來說感觸頗多。
65年很長,長到了青特集團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辛勤和汗水;65年也很短,放在世界汽車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不過滄海一粟。但就是這65年,青特集團讓全球客戶看到了來自中國的力量。
“我從1984年進入青特工作,迄今已39年,切身經歷和感受到了青特的飛速發展和跨越升級,青特集團的發展離不開實干和創新。”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專訪時,紀奕春坦言,在65年的成長發展史中,青特集團瞄準每一次機遇,堅持技術創新與突破,依靠對產品品質與制造水平的不斷追求,堅實完成了每一次跨越。
其中,1984年,“青特”前身———城陽機械廠被納入省經濟發展規劃,成為政府重點扶持的青島汽車廠十個配件廠之一,更名“青島汽車配件一廠”,拉開了“青特”進入汽車行業的序幕。
1987年,緣于董事長紀愛師對美國市場的一次考察,看著公路上各種各樣的掛車、箱式運輸車、油罐車等大型專用車,青特再次將眼光聚焦在了“特種汽車”上,并且隨著第一輛特種車的試制成功,青特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2000年前后。當時,國內雙驅動橋還沒形成批量生產,青特集團卻看準了國家發展重卡的趨勢,進軍重卡雙驅動橋領域。
2001年開始,企業搬遷至新工業園,特種車、驅動橋等產品在這一時期迅速占領市場,青特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跨越,至此拉開了大發展的序幕。
截至2018年,在青特集團60周年之際,青特實現了第400萬支車橋總成和第17萬輛專用車的下線。
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青特車橋以精工品質,不負所托地保障一輛輛游行彩車順利駛過天安門,向世界展現了新時代的“中國制造”。
“我們董事長1972年入廠,用半個多世紀的執著與堅守,帶領青特歷經挑戰也成功升級,實現了從農機修配到汽車鑄件和農機生產、再到特種汽車和支撐橋制造、直至跨入驅動橋生產領域的歷史跨越。”紀奕春感慨地說道。
打造核心“武器” 專注產品和技術持續創新
近兩年,受重型柴油車國六排放標準切換、“藍牌輕卡”政策帶來的消費觀望以及房地產開發行業較冷等因素影響,商用車市場下行壓力逐漸顯現。從長遠來看,支撐商用車增長的政策紅利效用已逐步減弱。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2年,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318.5萬輛和330萬輛,同比下降31.9%和31.2%,處于疊加因素的運行低位。
盡管商用車市場有所下滑,但青特集團的各項業務卻依然堅挺。有數據顯示,目前青特商用車驅動橋產品市場占有率16%行業領先;在專用車領域圍繞市政環衛、市政電力、公路運輸、工程四大細分市場,開發36個產品類別,120多個產品系列,走在了國內專用車領域的前列;同時青特集團2022年海外業務已實現超過20%的同比增長;連續兩年入圍山東民企100強……
青特是如何做到逆勢增長的?在紀奕春看來,“優質的產品力和領先的研發技術永遠都是立于市場不敗之地的核心‘武器’。”近年來,青特集團持續發揮雙閉環全產業鏈的資源優勢,努力推進車橋配套、相關零部件和專用車改裝在整車企業的產業鏈閉環合作模式,在質量控制體系、技術研發體系、售后服務體系方面,青特集團主動與各大整車企業深度協作融合,進而提升整車性能,達到“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前瞻性技術拓展。
與此同時,青特集團作為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車橋分會理事長單位,積極組織行業內骨干企業制修訂《商用車輛前軸總成》等國家汽車行業標準30余項,為努力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做出重要貢獻。
2021年受新冠疫情反復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外經濟形勢極為復雜嚴峻。在此情況下,青特集團不畏艱難、直面挑戰,堅持自主創新,注重前沿技術研究,各項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重載高耐久性輕量化沖焊橋殼關鍵工藝研究及應用”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港口AGV車橋的研究及應用”等7個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不間斷供電移動儲能車”等5個項目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而更讓外界感到意外的是,早在2018年便已進行研發立項的驗證中心非但沒有因為疫情的到來而延緩建設甚至被“砍掉”,反而是在疫情暴發的2020年上半年按下了建設的“啟動鍵”。據悉,驗證中心總投資將超過2億元,具備新能源與傳統車橋及零部件性能驗證、專用車性能測試、標桿分析、試制試裝、失效分析等功能的綜合性驗證中心。
引領行業數字化轉型 開啟“數智”新時代
當然,對于制造企業來說,生產優質的產品不僅需要尖端技術,還需配備一流的自動化工藝裝備。
面對智能制造的大潮,青特集團深刻理解智能化內涵,2012年就開始全力打造“全產業鏈信息共享和協同制造”平臺,朝著智能化方向邁進,打造出智能研發、智能制造、智能供應、智能服務的“研產供銷”體系,全面實現與用戶需求“無縫對接”。
比如,青特集團引進美國、德國等國外最先進的工藝裝備,對鑄造、焊接、加工、涂裝等工藝進行全面技術改造升級,自主設計建成全國最先進的車橋生產線、鑄造生產線和國內首條閉環生產控制技術的螺旋錐齒輪生產線,實現生產工藝智能化。
走進青特集團的制造車間,自動化鑄造線、全自動機器人焊接線、橋殼自動化加工線、自動化裝配線等映入眼簾,各工序在控制系統的加持下,正有條不紊地運轉著。經過多年的技術改造,目前青特集團已基本實現了生產自動化、信息化及部分智能化。在大數據的助力下,現場工作人員可以將各項生產指標直接反饋至生產管理、技術研發甚至人力資源等相關人員,實現全過程可追溯。
“智能制造不僅是對原有產業鏈改造升級,更是對新產業鏈科學布局。從‘制造’到‘智造’再到‘創造’,青特集團升級升鏈的步履不停。”紀奕春表示,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是企業提質增效的有效手段。當前“智改數轉”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引擎,青特集團始終緊跟國家工業發展步伐,擁抱數字化新浪潮,積極推進“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重塑制造業發展新優勢,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揚帆“出海” 破解世界級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國內市場的“一舉成名天下知”,青特集團的海外市場也做到了“百花齊放春滿園”,成為了中國品牌揚帆“出海”的新標桿。
目前,青特集團已實現了與戴姆勒奔馳、斯堪尼亞、卡瑪斯、新加坡港務局、杰西博、菲亞特、庫卡、現代、大宇等國際知名企業的合作。
在商用車車橋業務板塊,青特集團全球高端卡車集團業務洽談覆蓋率達95%以上,業內出海領先。特種車業務板塊,除傳統亞非拉市場外,青特集團已在澳大利亞、新加坡、新西蘭、日本等高端市場實現了長期領先,為集團未來全球化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品要走向國際市場,必須有國際領先的技術,也要有挑戰世界頂尖技術水平的勇氣,青特之所以能夠在海外高端市場站穩腳跟,靠的就是實力的突破,技術的突破。”紀奕春回憶,2004年前后,德國戴姆勒在中國尋求新的供應商,青特集團初次與戴姆勒接觸,并接受其對工廠的考察,最后卻被告知與要求相差太遠。為了滿足戴姆勒對最新一代商用車的輕量化需求,青特集團計劃為其制造壁厚11mm的輕量化橋殼產品。
“這一級別車橋技術水平最高的歐洲企業使用的是12.5mm壁厚橋殼,國內主流橋殼還是14mm壁厚,在不改變承載量的情況下,將橋殼壁厚在12.5mm基礎上減少1.5mm,是在挑戰世界頂尖技術。”紀奕春表示,最終在技術攻關小組的不懈努力下,青特集團以1.5mm的優勢成為戴姆勒橋殼總成的優先供方,量產后更是獲得戴姆勒大中華區最佳新供應商的榮譽。
與時俱進 勇擔時代使命
“身處汽車行業,一定要緊跟市場的發展趨勢,不斷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和技術的創新升級,這才是企業立足的根基。”在采訪中,紀奕春一再強調,每一次行業的巨變,都與宏觀局勢、市場需求有關,企業的發展必須要緊跟時代發展趨勢,以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不斷創新升級。
當前,新能源的發展在行業里愈來愈火,也成為了未來的發展趨勢,針對全行業面臨的新能源沖擊,青特集團未雨綢繆,早在多年前就已積極進行新能源產業布局,根據市場需求研發了多款新能源市政環衛、電力類的專用車輛及商用車動力總成產品,全系列產品的研發也在穩步推進中。比如,在商用車電動化方面,青特集團引領行業發展趨勢,推出了潛心研發的電驅動車橋產品,以滿足潛在巨大的市場需求。
“國家需要什么,時代需要什么,就是我們努力發展的方向,未來青特集團將重點建設和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傳統優勢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在業務方面重點開展國際化運營,實現國內與國外市場‘雙輪驅動’‘雙翼同飛’。”紀奕春最后說。